茜茜公主(奥匈帝国的明珠)

茜茜公主(奥匈帝国的明珠)
Nihil茜茜公主与其时代的艺术
一、前言
天气逐渐变凉,赶在叶子还未落光,本次前往40km之外(游玩的时间还没有通勤时间长。。。🥹)的茜茜公主主题展体验别国的艺术文化,坐标玉渊潭公园。
其实早在2023年4月份我的一门德语电影赏析选修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就已经看过《茜茜公主》这部电影了。当然也存在这部分原因让我对这次的展览更加地感兴趣。影片注重强调茜茜公主的邂逅相恋故事,包括公主本人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示了她的天真、纯真。但从这次展览,我才更了解到公主的日常生活以及她的博学多识🎓。
还有很多细节比如海报上中文写“茜茜公主”,英文却标注“伊丽莎白女王”。这并非疏漏,而是为了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习惯。在匈牙利,人们始终尊崇“伊丽莎白王后”这个称呼,饱含着国民对她深深的敬意以及独特的情感;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茜茜公主”这个称呼更贴近我们的情感记忆。这样的双语呈现,也希望能架起中匈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那么,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二、展览艺术背景
2024年中匈两国迎来建交75周年。5月9日中两国领导人在布达佩斯宣布,中匈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值此契机,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匈牙利格德勒皇宫匈牙利国家博物馆及当地私人藏家,共同推出“奥匈帝国的明珠–茜茜公主与其时代的艺术”主题展。
该展览以时至今日仍备受匈牙利人民爱戴的茜茜公主的生活为主线,从“两大艺术收藏家族的联姻”“马卡特、蒙卡奇与本佐尔,塑造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画坛的大师们”“公主的日常”“不朽的时尚符号”四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呈现茜茜公主所处十九世纪下半叶匈牙利的文化艺术。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匈牙利历史乃至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奥匈帝国的明珠”是国内最大规模系统性梳理、展示与研究茜茜公主与其时代的艺术主题展近 300件展品包含记录茜茜公主真实状态与生活的多幅油画肖像,和其生前生活用品(家具、衣物、带有中式图案的餐具)、历史照片,以及匈牙利民族绘画领袖蒙卡奇和多位活跃于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的绘画大家的多幅珍贵原作。
75 年弹指一挥间,中匈友谊久经考验、历久弥新。本展览将成为中匈友好交流的重要载体,促进两国文化交流、艺术共享、文旅融合。谨以此展览纪念中匈建交 75 周年。
三、展览内容介绍
1.两大艺术收藏家族的联姻
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匈牙利王后是当今世界上永远的“名人”之一、她享誉世界的名字叫“茜茜”(这是他的家族昵称,巴伐利亚公主伊丽莎白的所有兄弟姐妹在家族中都有一个很好听的昵称)。她的画像和饰有她肖像的纪念品非常畅销。许多人都相信 20 世纪 50 年代由恩斯特·马里施卡执导的《茜茜公主》三部影片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画面,但如今,由于大量新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将她视为当今现代女性的化身,她的生活方式、爱好、独特的着装等思维方式也走在了她所在时代的前列。
全名是伊丽莎白·阿梅莉亚·尤金妮娅的茜茜公主,于1837 年 12 月 24 日出生在慕尼黑巴伐利亚王室维策尔斯巴赫家族。这个古老的家族统治了巴伐利亚几个世纪。她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公爵(1808-1888年)属于维策尔斯巴赫家族的小分支,他与其亲戚,茜茜公主的生母巴伐利亚公主玛丽亚·卢多维卡·威廉明妮(1808-1892年,其父是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兄长是修建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的路德维希一世国王)联姻,茜茜是家中的第二个女儿。1853年夏天,15岁的茜茜公主陪伴她的姐姐海伦(1834-1890 年)和她的母亲卢多维卡前往奥地利温泉小镇巴特伊施尔参加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1830-1916年)的庆生活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坐拥哈布斯堡王朝历代收藏,日后下令兴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没有众望所归地选中姐姐,而对茜茜公主一见钟情。茜茜公主这朵美丽的“巴伐利亚玫瑰”于 1854 年4月24日在维也纳与奥地利统治者步入了爱情婚姻,成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伊丽莎白皇后,一个童话就此开始。
时至今日,慕尼黑巴伐利亚老绘画陈列馆和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中所有的珍贵藏品都在诉说着两个皇室家族悠久的历史和出众的收藏品味。
这套华丽的礼服由一条宽松米白色长裙、宽花边装饰以及环形衬裙组成。黑色天鹅绒腰部装饰大量珠饰花边和大丝带束,宽短的花边裙袖由黑色天鹅绒丝带束口。这套服装还配有一张系在钻石头饰上的长款蕾丝纱巾、一条系在裙子前面的蕾丝裙围以及一副手套原版背心由巴黎著名的查尔斯·沃斯时装沙龙制作,伊丽莎白王后经常光顾那里购物。服装重制的参考依据是埃米尔·拉本丁 1866 年拍摄的一系列照片。
画家菲洛普·拉斯洛基本上只与真人模特合作。他为多个欧洲王室成员和许多贵族画过画像,其中便包括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两幅肖像。1899年夏天,他受邀为匈牙利皇家土地信用研究院大厅创作国王肖像画。在与国王的首次会面中,他带着一张空画布到场。弗朗茨·约瑟夫非常惊讶地问道:“画布上什么都没有吗?画家回道:“陛下还没坐下来让我开始画”。国王后来告诉这位艺术家,其他人都会事先根据照片画完他的脸,然后再在会面期间做些必要的修改即可。画家有意识地回答说他从不照着照片作画。最后,国王总共端坐那里五次,直到画作完成。(上图左)
1899年1月,这位著名的肖像画家应邀为国家博物馆创作一幅女王全身像。他根据由艾达·弗朗茨基和国王提供的指示和照片绘制了这幅作品,期间艾达和国王还访问了他在维也纳帝国酒店的工作室。这幅画作完成的地点不详。此处所展示的肖像素描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制作的,它由艾达·弗朗茨基赠给了伊丽莎白王后纪念博物馆。(上图右)
戒指的椭圆形顶部镶有 14 颗钻石,蓝色背景上印有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名字首字母组合,上方为圣冠造型。戒指上的装饰采用小钻石和红色珐琅制成。1895年,卡罗利·斯拉迪斯(KárolySzladits)在其法学博士学位授予典礼上获得了这枚由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授予的戒指。斯拉迪斯的儿媳伊洛娜·斯拉迪斯将其遗赠给匈牙利国家博物馆。这枚戒指由成立于1844 年的罗斯 C.F.& 奈飞珠宝公司制作。维也纳年的罗斯 C.F.& 奈飞珠宝公司于 1844年在维也纳成立,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重要供应商之一。
2.塑造十九世纪奥匈帝国画坛的大师们
十九世纪的奥匈帝国是两国历史上文化艺术最兴盛的时期。出生于 1840年,被誉为“画家中的王子,王子中的画家”的汉斯·马卡特虽英年早逝,但他却是奥地利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画家。身为年轻时克里姆特偶像的他凭借自己打造的“马卡特风格”奢华工作室在全欧范围内引起无数年轻画家争相效仿。1844年1月,匈牙利伟大的历史画家久拉·本佐尔出生;一个月后,被公认为匈牙利史上最伟大画家的米哈伊·蒙卡奇呱呱坠地。二人的降生不仅让匈牙利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将影响力涉及到全欧。蒙卡奇“基督三部曲”中的首幅《基督在彼拉多前》曾创下十九世纪欧洲绘画的交易记录,他留下了四张同题材作品展览中展出的便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位画家均有慕尼黑美术学院的留学背景。马卡特和本佐尔师出同门,都曾在慕尼黑美院任教的德国画家卡尔·冯·皮洛蒂门下习画,而本佐尔则与蒙卡奇同期在美院学习。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位绘画大师撑起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的“艺术门面”,如此级别的画家自然也免不了和皇室夫妇有所交集。
作为十九世纪奥地利的“绘画王子”,马卡特为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的贡献远不止绘画。作为皇室夫妇二人银婚庆典的总设计师,他负责所有参与环城大道庆典游行人群的服装、布景和马车设计。约共 15000人身穿鲁本斯和伦勃朗般的巴洛克时期服装参与了这场被誉为“马卡特庆典”的盛大游行,也让其名望达到巅峰。自成名之后常驻巴黎的蒙卡奇曾和伊丽莎白王后在宫廷招待会上有过几面之缘,画家虽未给后者绘制肖像,但却是王后极其欣赏的艺术家。当她下令在希腊科孚岛修建阿喀琉斯宫时,建筑内私人的祭坛上方她选择让工匠用马赛克镶嵌工艺复制了蒙卡奇的代表作《基督在彼拉多前》。伊丽莎白王后生前曾拜访过久拉·本佐尔的画室,当前者遇刺身亡后,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特别要求本佐尔为亡妻绘制肖像,这幅被匈牙利国家博物馆视为镇馆之宝之一的《伊丽莎白像》也在本单元展出。除了在本节聚焦这三位奥匈帝国绘画巨匠,与王后生前有私交的画家如米哈伊·齐奇、桑多尔·万格尔、拉斯洛·菲利普;被誉为“匈牙利莫奈”的蒙卡奇弟子约瑟夫·里普-罗奈伊等画家的作品也穿插在展览中,力图呈现出伊丽莎白皇后时代璀璨夺目的奥匈帝国画坛。
米哈伊·蒙卡奇(1844-1900)于1886年在巴黎为年迈的弗朗茨·李斯特画了最后一幅画。年轻时在蒙卡奇工作室工作的约瑟夫·里普尔-罗奈为这幅画做了一幅蚀刻画。该作品于1895年被列入到匈牙利国家博物馆的典藏名录之中。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是匈牙利最著名的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是 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之一,自豪地称自己是匈牙利人,尽管他的家人都说德语,但他在晚年学习了匈牙利语。他的父亲很早就发现了李斯特才华。他在维也纳和安东尼奥·萨列里一起学习,后来又去了巴黎学习。他的一生非常高产,创作了大约1400 首音乐作品,包括钢琴乐、交响乐、交响诗、狂想曲、圆舞曲和改编曲。他在欧洲各地举办音乐会,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还定期在匈牙利演出,并长期居住在魏玛。直到生命的最后,李斯特都与匈牙利贵族成员保持着极佳的友好关系,他曾在许多贵族晚会上作为嘉宾表演。应久拉·安德拉什伯爵和弗朗茨·戴阿克的要求,他于1875 年开始担任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的院长。
米哈伊·蒙卡奇的《基督三部曲》是其绘画生涯集大成之作。他听取了艺术品商人、收藏家查尔斯·塞德迈尔的建议,从法国知识分子欧内斯特·勒南撰写的畅销书《耶稣的一生》中汲取灵感,并受丁托列托在圣洛克大会堂中的四张基督受难题材巨制启发,用近15年的时间完成了《基督三部曲》。长637厘米,宽 417 厘米的《基督在彼拉多前》是首幅完成的作品。画作描绘了被绳索捆着双手的耶稣基督站在决定他命运的罗马总督彼拉多身前接受审判的一幕。法利赛人聚集在一起,控告耶稣“我们见这人迷惑我们的国民,不许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福音23:2)。蒙卡奇为塑造法利赛人混乱的喊叫,与彼拉多和耶稣面对面沉思寂静之间戏剧性的紧张关系,他甚至聘请了一群犹太移民作为模特,受他指示使用手势和表情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创作过程中他共绘制了 35 幅油画习作和画稿,展览中展出的版本便是其中一幅非常接近最终巨幅版本的油画稿之一。
3.公主的日常
茜茜公主继承了她父亲的天性和大胆行为。她遵循其社会地位长大成人,但她的童年比同阶层的孩子要自由得多。她和兄弟们在波森霍芬的家族宫殿里度过了许多时光,这座宫殿位于施塔恩贝格湖畔,距离慕尼黑 25 公里。她喜欢动物,尤其是狗和马,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就很擅长骑马。她着装时尚,爱好音乐聪明伶俐,富有同情心。
茜茜公主婚后并未在维也纳宫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很难完成许多代表其身份的官方任务;她受不了这些约束。她想要自由与和平,想和她的家人一起过私人生活。她几乎逃离了维也纳的宫廷,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去旅行。在她的一生中,她走遍了欧洲,从马德拉群岛到埃及、希腊和科孚岛。她在科孚建造了一座宫殿,并以她最喜爱的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名字命名为阿喀琉斯宫。她的消遣方式对于王后和社会顶端的贵妇来说是很不寻常的:骑马、击剑、体操、打、散步,几个小时的徒步,甚至尝试骑自行车。她是一名出色而勇敢的骑手。在欧洲,她被称为:“伊丽莎白群体狩猎女王,即使在英格兰和爱尔兰最困难的狩猎场也能坚守阵地。”她从利兹马戏团的歌舞女郎那里学到了驯马的技巧,并在维也纳和格德勒皇宫中高兴地向她的家人和客人展示她的马术。
伊丽莎白非常喜欢音乐,弹钢琴,并且可能在她父亲的影响下学会了齐特琴。她喜欢巴伐利亚的民间音乐也非常喜欢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她熟悉她那个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和几位作家的作品,例如弗朗茨·李斯特和理查德·瓦格纳。她最喜欢的歌剧是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唐豪瑟》和匈牙利作曲家埃尔凯尔的《洪尧迪·拉斯洛》。
除了对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兴趣,伊丽莎白王后还是一位极其聪明博学的女士。除了母语德语,她还会说英语和法语、为了到匈牙利和希腊常驻,她还自学牙利语和希腊语。她用原语言阅读她最喜欢作家的作品:匈牙利爱国革命诗人山多尔·裴多菲·山多尔的诗歌匈牙利小说家莫尔·约卡伊的小说,以及古希腊抒情诗人荷马的作品。她喜欢诗歌,她最喜欢的诗人,是德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她还是个女孩时就自己写诗,成年后更是留有诗集。通过阅读其诗歌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伊丽莎白王后思想开明、敏感、内心深处热爱自然,她不断地做各种精神斗争时而绝望,时而忧郁,在生活中的不断地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她有着正确的政治见解,敢于直言不讳地提出她的意见。😎
在本节中,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茜茜公主在匈牙利格德勒皇宫中的日常活动,去体验一位多才多艺且热爱自由的公主对远离宫廷生活的渴望。
伊丽莎白王后说过:“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当太阳与美景相别时,金色的泪水浸透了橡树。”
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人们绘制和拍摄了许多关于格德勒皇宫和王室公园的作品,但是关于宫殿内部和套房的作品却很少。1917年,画家珍诺·凯梅尼菲获准绘制了这幅关于弗朗茨·约瑟夫沙龙厅的作品。画中展示了沙龙厅的一部分,其特别之处在于观者可以通过门看到极具代表性的舞厅一角。这幅画作的视角是房间的左边角落,这是有关沙龙厅的照片中看不到的地方。
印有名字首字母“IFJ”的陶瓷平盘,饰有匈牙利王冠和白金图案。
镀金银质蛋糕铲,饰有花卉图案和匈牙利王冠。
4.不朽的时尚符号
女王外表同样很高贵。她身上带着一种特殊的个性光芒,外表美丽善良,有一双美丽的棕色眼睛,一头长长的赤褐色头发,1米 72 的身高纤细高挑。在她的一生中,她通过坚持不懈的健身塑型与保养努力保持传奇般的苗条身材,所以她几乎不断地节食,锻炼,以一种完全不同寻常的方式饮食。然而,她仅存的衣服证明她并没有瘦到病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能保持51-53 厘米的蜂腰。她穿衣风格独特、发型时尚,品味高雅,对当时女士的穿衣方式(尤其是在贵族圈子里)和时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伊丽莎白的影响下以英国模式为基础的深色、以黑色为主的精致女性骑马服开始流行。“伊丽莎白”这个人今天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人认为她是一个榜样,研究她的生活对她的崇拜不仅在匈牙利和奥地利,而且在世界各地都越来越强烈。有很多小说、轻歌剧和音乐剧描写她的一生,关于她的电影也一部接一部。人们收集她的肖像,在拍卖会上花大价钱购买她的私人物品。伊丽莎白女王的人格魅力是什么,让 21 世纪的人们着迷?这仍然是她的秘密。😍
**腰带:**19世纪下半叶,王后将一条非常时尚的瑞士腰带送给了她的侍女艾玛·门德尔尼。这位侍女是佩斯议会议员的女儿,受过教育,是最开始帮助伊丽莎白练习匈牙利语的人之一。婚后,她不得不离开宫廷服务,但她保留了王后送给她的物品,后来她的孙子将这些东西送到了博物馆。
**桌镜:**桌镜为果木内芯材质,带有银质托盘和铸造银质饰品,背面有金属支撑。前侧为独具风格的小提琴形状:底部和侧面各有一段凹入部分,底部有两个圆拱结构拥有波状轮廓的模制表面。在镜子顶部,可以看到匈牙利王后及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维策尔斯巴赫的姓名字母组合排列在盾形纹章之中。
**蕾丝:**伊丽莎白王后非常喜欢衣服上的蕾丝装饰,包括精美的蕾丝斗篷、披肩和蕾丝衣领。其中大部分都有布鲁塞尔风格的花边。这里展示的白色布鲁塞尔花边宽领是将两种蕾丝布带与机器布带后期手工缝合而成。外层蕾丝为手工制作(手工制作的布鲁塞尔针织蕾丝)内层蕾丝为缝合蕾丝。这件特殊的纺织品由王后诵读官艾达·弗朗茨基捐赠给了格德勒皇宫典藏。
大型(48厘米)雪白瓷花瓶,双耳造型,饰有富丽的镀金饰物。中空的双扭曲蛇形手柄让其与众不同。底座部分含有蓝色十字剑图案,釉面上漆,由皇家瓷器制造厂在迈森制造。其形状由恩斯特·奥古斯特·洛伊特里茨在19世纪50年代设计。根据史料记载,这些装饰性花瓶曾为伊丽莎白王后所有,后来王后将它们送给了诵读官艾达·弗朗茨基。2001年,卡洛林·沃尔夫纳-汉托斯著名瓷器典藏品的继承人埃勒梅尔·汉托斯在其遗嘱中将这两个花瓶遗赠给了国家博物馆。
1906 年,维也纳雕塑家赫尔曼·克洛茨受王后匈牙利宫廷中最忠诚的艾达·弗朗茨基、玛丽·费斯提女伯爵和弗朗茨·诺普科萨男爵的委托,用卡拉拉大理石创作了伊丽莎白王后的全身雕像。1908年,艾达·弗朗茨基将雕像赠送给布达佩斯为了纪念王后而建造的永恒纪念教堂。艾达·弗朗茨基向伊丽莎白王后纪念博物馆捐赠了一个石膏版的克洛茨雕像–该博物馆也于 1908 年开放。该雕像还被制成了一个微型版全身雕像和一个瓷质半身像。此处所展示的半身像为格德勒皇宫博物馆的藏品,也是艾达·弗朗茨基的遗物。
5.装饰有东方图案的瓷器
19 世纪下半叶,欧洲艺术“重新发现”了东方艺术的神奇世界。东方文化的物品、形状和颜色总是显得神秘迷人和充满异国情调。他们急切地进行复制,在法语中称之为“中国风”,意思是中国风格的物品。在这种风格的物品装饰中,不仅出现了中国艺术形式的世界而且日本、印度和中东的元素也混合了欧洲的味道。
在19世纪50年代,已经得到认可的海兰德瓷器工厂的设计师在原来的柿右卫门咖啡杯的基础上装饰设计了这种特殊而细致的东方图案,其基础是风格化的树干和以砖红色和白色条纹排列的花朵。
这三种植物(松、竹、梅)在中国艺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被认为是“岁寒三友”。除了植物装饰之外瓷器上还装饰有人类和动物的图案。这个模型被命名为“胭脂香”。它被称为“格德勒”图案,因为在 19 世纪 70 年代,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向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女王赠送了一套装饰有这种东方装饰的套装,供她在备受喜爱的格德勒皇宫使用。海伦德瓷器制造厂的“格德勒”图案以及黄色和黑色版本的装饰至今仍很流行。
四、其他图片
五、总结
伊丽莎白王后的形象,她在神话和真是历史事件的迷雾中若隐若现。围绕她的人物传说和信仰,以及小说和电影,往往富含虚构元素,激发人们对她那迷人又矛盾的个性产生浓厚而热烈的兴趣。与我们的想象相反,科学研究旨在根据真实的事实和真实的文物,同时呈现“伊丽莎白”这一称谓、历史人物和伊丽莎白王后本人的含义。从本次的展览可以看到王后最真实的面目以及辉煌时代的艺术瑰宝。能够看到国家博物馆和格德勒皇宫这两大机构在北京共同展示的他们最珍贵的宝藏和深受爱戴的匈牙利王后,这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本次所拍摄图片来自小编本人:机身采用高性能轻量机型 Canon R10,镜头采用副厂适马18-50mm F2.8 DC DN│Contemporary
有别于过往的 EF 镜年代,Canon 用家有大量的副厂镜选择,来到 RF 接环无反镜年代,由于 Canon 不愿意开放授权,以致独立镜头无法循正途生产及推出采用 RF 接环的镜头。一直到今年初 Canon 态度终于软化,宣布先开放APS-C 镜头的授权,而首支 RF 接环副厂镜的效果结合价格来看表现是十分完美的。其配备恒定F2.8大光圈,对接半全画幅机身,非常适合用它搭配小体积机身作为日常挂机等用途。
以上就是本次展览的全部内容啦!我们下期再见😘